当你步入鄂南山乡,必会为无边之竹海所陶醉而流连忘返,有诗为证:
…… 谁知刚见花纹面, 诗情画意就动了心怀。 不会作画, 也想画起来, 不会唱歌, 也想唱一支, 面对这样的好风光, 不画不唱不痛快。 …… 那是竹呀哪是谷? ——眼花缭乱好难猜! ……
这是著名诗人郭小川到鄂南山乡咸宁花纹后留下的《花纹歌》。
不入其境,焉知其貌。这里青山连着绿水,翠竹连着蓝天,天上无云林中有雾,春花秋叶在一片翠绿中着意点缀,箭竿万顷拂彩云,披着流翠泛碧波,见此大自然的神韵,谁不动情。无怪乎藏克家亦称赞“料到江南春到早,云山滴翠水溶溶。”
楠竹,又称毛竹,单子叶禾本科植物,乔木状,散生,竿圆柱形,高可达20余米,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地山区肥沃酸性土带,适应性强。
楠竹,耐寒,四季常青,傲寒凌霜,兼顽强、坚贞、刚毅、挺拔、清幽于一身,与松、梅并称“岁寒三友”,是人们称颂高尚气节的象征。
楠竹,虽与松梅为伍,却独领风骚,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词: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此山中,千磨万击还坚劲, 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这是颂其气;“冬若繁星夏若兰,坚贞气节铸诗魂。颦儿桂流伤心泪,北国青枝不染尘。”这是颂其节。对那些大义 凛然,视死如归的志士仁人,人们常以“竹毁节存”颂之。其“气节”、“晚节”、“节操”等词,均是对竹子精神的引伸。
楠竹,鞭根纵深土层繁殖。竹笋在顽石的重压下破土而出,任凭狂风暴雨的侵袭,无视严寒酷暑的挑战,迎着阳光,直冲蓝天。虽然没有炫烂夺目的色彩,没有婀娜多姿的体态,而“竹上宿露翠欲滴,天边新霞红初生”却别具另一番风韵。何况竹是那样的文静优雅,朴实无华, 一身翠绿,直逼得粉黛无颜。君不闻,竹影摇曳出多少柔情,多少梦幻,多少神秘!
楠竹,对大自然无所苛求,而将自身的全部无私地献给了人类。秆可以制作多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,并可代替钢筋用于尺寸不大的混凝 土构件制品;叶可入药;笋味美,可供食用;梢可作帚,清除垃圾;箨可供包装用;根经过艺术师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手,便可塑成人们喜爱的 美术品。
楠竹,给竹乡人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,同时也孕育了竹乡人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。很早以前,成宁人就尚于在外面闯世界。曾几何时,汉口集家嘴、大小夹街、王家巷一带的杂货店、药材号,左一家,右一家的都开起来了,几成“咸宁国”。远至荆沙、襄樊、老河口及至信阳光山、巴陵常德、英山霍山,无处不有咸宁人开的店面,无处不闻成宁的乡音。这些人都是少小离乡别井,背个包袱,拿把雨伞外出谋生, 当上三年学徒,再由中班熬到柜台,升到管帐、管钱、管事(经理),积得小本钱,便自撑门面,取个吉利店名,择期开张,由小到大,由大分支, 好不热火,以致有“无咸不成岸”之说。这就是咸宁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。易经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是也。
现在与过去自不可同日而语。且不论咸宁人有的成为国家栋梁,有的成为博学之士,有的成为亿万大贾,单就地方建设而言,解放前还是一片荒凉的县城,经过40余年来的努力,俨然一座具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已呈现在鄂南的大门口,这里面饱蘸了咸宁人民多少汗水,多少艰辛。
竹乡人育竹、爱竹、敬竹,并以“竹子精神”为榜样,作为在新时期开创未来新局面的契机;以中共中央提出的“抓住机遇,深化改革, 扩大开放,促进发展,保持稳定”的方针为指导,艰苦奋斗,开拓进取,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而努力不懈!
楠竹,常年翠绿。 绿色,是生命的象征。 愿世界没有沙漠,而是绿色的海洋! |